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理论机制是什么

330次浏览・4月前
问题详情: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理论机制是什么?

精选回答

胡钢英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

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甲

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理论机制主要是由肺组织、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,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,肺动脉压力增高,使右心扩张、肥大,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。其理论机制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:

1、肺组织病变: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,导致肺部持续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,引发肺部血管收缩,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,使得肺动脉压力上升。这些压力的变化会增加右心室的工作负荷,进而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或衰竭。此外,COPD导致的呼吸性酸中毒会加重肺动脉高压。肺组织的其他病变如肺结核、肺癌等也可能引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。

2、肺血管病变:肺血管本身的病变也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和阻力增加,从而影响右心室的功能。这些病变包括肺栓塞、肺毛细血管床减少等。这些病变使得血液在肺部循环的阻力增大,从而加重了右心室的工作负担。

3、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:胸廓运动受限可能导致胸廓的顺应性降低,进而影响呼吸功能,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。这种情况也可能引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。

总的来说,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理论机制主要是肺部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,进而引发右心室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。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原发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。

本内容由专业医师审核・著作权归作者所有

相关问题